北京离婚律师支三招避婚姻翻车!

  • 来源:敏律说法
  • 时间:2020-09-30 16:33:59

1500万和40万两个数字的强烈对比,很容易引发好奇心。事情是这样的:毛卫东和包玲玲2008年开始谈恋爱,在结婚前后包玲玲和婆婆都有矛盾,矛盾发展到见一次吵一次甚至惊动110,毛卫东没少受夹板气,2015年毛卫东本提起离婚,但官司还没打就查出癌症,之后离婚搁置。但毛卫东患病住院期间主要是由父母和姐姐、姐夫照顾。毛卫东去世之前就遗产分配写了份遗嘱,大概1500万的遗产,大部分都给了父母和姐姐姐夫,儿子小宝只有大概40万。

我今天关注的点是一位是名校博士,一位副总裁,均是高知人士,为什么会在婚姻里栽了大跟头?在我处理的离婚案件中,因为父母和一方的矛盾导致婚姻破裂的占有一定的比例,有的是父母的原因,比如有一个案子老人非常强势、非常自我,强力干涉大儿子的婚姻导致大儿子与他们十几年断绝来往。二儿子性格很软,父母灌输儿媳妇的各种不好,甚至臆想儿媳妇毒害孙子,儿子长时间被洗脑,最后坚持离婚。

生活中更多的是夫妻一方过度的依赖父母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妈宝儿,父母过多的参与导致另一方感到压抑,婚姻不稳定。

这种现象特别值得我们反思,处理和父母的关系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的,今天呢,我就借助这个事件再结合办理离婚案件的经验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:

夫妻两个算个小家,加上自己的父母算是大家。小家和大家的关系,处理好了,锦上添花,皆大欢喜;处理不好,谁也安宁不了,这种家庭矛盾,基本都是琐事,不值得大动干戈,但是总在心里膈应着,就像钝刀子割肉,太难受。

结合这个事件我提三点建议:

1、摆正小家和大家的关系

2015年毛卫东起诉离婚,包玲玲并不意外,她认为丈夫在自己和婆婆之间选择了婆婆。妻子和母亲怎么能是单选答案呢?这就是典型的没处理好大家和小家的关系,夫妻离婚是两个人之间的问题,和父母的矛盾只是外在表现形式。

小家和大家之间要有个界限,不要逾越。夫妻过日子没有什么道理可言,没有什么公平可讲,一个愿打一个愿挨,双方之间达到一个平衡,抱着难得糊涂的心态,日子过得挺好。但是如果父母介入,受到父母的思想左右,平衡就会破坏。所以小夫妻有矛盾还是要内部消化,对父母报喜不报忧。而父母呢,也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处理好。

2、求同存异,尊重是基础

不同的成长环境,形成不同的性格、三观。包玲玲的母亲在采访中说:女婿是中专毕业,是外地农村的,深山老林里来的。自己的女儿是名牌大学的博士生。从简短的几句话里就能体会到“门不当,户不对”的悲哀。结婚前毛卫东和父母一起在上海生活,而包玲玲提出结婚的前提是不能跟父母一起住,三观不同是他们婚姻的致病因子。但是双方差异大的夫妻大部分为什么还能生活幸福?是因为他们知道夫妻之间还要磨合呢,更不要说再加上双方父母。尽量不要苛求别人,要多一份尊重和包容。

3、勇于面对,做好另一方和父母的调和剂

另一方和自己父母有矛盾时,受夹板气是必然的。但是不能逃避,更忌讳把双方的话互传,激化矛盾。要积极地处理两方矛盾,提前化解。毛卫东婚前面对包玲玲不和父母住的要求,一口答应,但对父母却只字不提。直到最后露馅儿,包玲玲闹分手。虽然最后结婚了,但是在父母和包玲玲之间埋下了一根刺。可见毛卫东并不擅长化解矛盾。

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,任何一个婚姻破裂,双方或多或少的都有原因。毛卫东和包玲玲的婚姻模式很值得人们深思!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?欢迎留言交流!